動能投資法
作者:安德烈‧可蘭諾
閱讀心得:我在一年前就已經讀過這本書了,當時對於作者以研究、回測的科學方式解釋為何股票可以使用”動能排序”來無腦交易感到非常的有興趣。但我想很多人讀完都有相同的困難就是 – 無法自動化整理出一個美股的”動能股票排序”。所以看完書卻無法執行。我在今年底終於透過Google Sheet完成了可以自動排序的檔案。有興趣的人可以連結後自行複製來使用。(下載美股RS動能看板)
共同基金的問題
- 基金的目標是打敗指數,屬於相對投資,不是為你賺錢
- 大部分的基金無法打敗指數
股票是最麻煩的資產類別
- 股票交易缺乏分散功能,持有越多越接近大盤表現
- 股價指數相當類似動能選股策略
- 道瓊指數相當蠢,30支股票數量不足以代表美國股市,其價格加權的計算方式根本不合理
順勢操作是否適用於股票
- 本文中所提的順勢操作模型為50ma>100ma, 且價格出現50天新高買進,追蹤型停損設ATR 3 倍
- 順勢操作想要可靠運行,絕對需要分散市場交易,股票性質趨於一致,不像期貨市場可以真正的分散。
- 持有股票就是做多Beta,只要是多頭市場,都會賺錢,這與你的選股可能無關。
- 股票難以藉由空頭趨勢賺錢,因為空頭的價格波動劇烈、另外還有借券成本
- 作者提出具體數據顯示期貨市場於2000-2014使用多空趨勢交易法的平均年報酬為17%,股票卻呈現虧損
- 去除了放空之後,股票順勢操作的結果績效只能貼近S&P500指數。那還不如直接去買ETF。(這跟我個人的體驗類似)
- 歷史上很多傑出的公司如蘋果、谷歌,使用買進持有策略的表現都會優於順勢交易策略
動能效應
- 動能效應就是股價強者恆強,這是人性的一部分,大家都喜歡贏家,這種現象在市場上不太可能消失
- 表面上,我們似乎應該知道股票走勢發生的理由,實際上,這是徒勞無功的,股票交易不是追求真理,我們只需要幫我們賺錢的資訊,價格本身可能就是一切
- 動能效應只在多頭市場的個股表現中存在,空頭市場中,所有股票都會一起跌
市況濾網
- 當S&P 500跌破200MA就屬於空頭市場,就不要建立新的股票部位
- 大部分時間指數都在200ma之上,即使跌破也會很快上漲
- 跌破200ma是否反向買進股票是風險問題,雖然很多時候是正確的,但也會遇到2000年時,三年後資產腰斬
股票排序
- 本書使用90天指數回歸(exponential regression)來排序動能衡量,此數代表平均每天會上漲多少%
- R2(R square)可以告訴我們回歸直線與價格資料的適配程度,也就是如果股價是因為跳空後橫盤,R2數字會接近0,適配程度高則R2會接近1
- 使用指數回歸 x R2來作為排序依據,可以刪除價格極端波動的股票,這個做法可以兼顧量與質
- 依照動能排行買入股票,直到現金用盡,可以在每個類股數量上限
- 額外濾網排除以下股票:1)股價<100ma,2) 90天內出現15%以上的跳空缺口
部位規模
- 考量部位規模時,是以風險做配置,不是資金;也就是每個股票配置相同的風險比例,波動率高的股票買少一些,波動率低的股票買多一些。(本書使用ATR來作為”風險”)
- (帳戶資金X風險因子) / ATR (20) = 買入股數,風險因子是可任意設定的數據,假設值為0.001,代表10萬元的資金中,每天股價影響投資組合的最大程度100000*0.001=$100
- 風險因子設定的越小,就會買入更多股票來分散,但過多股票的分散就沒有太大效益了(風險因子0.0001大概會買入20~30支股票)
- 因為帳戶資金、ATR都為變動因子,部位配置需要定期執行再平衡(Rebalance)。
何時賣出
- 動能投資法不需使用停損,但是規定股票須保持足夠動能
- 只有在股票跌出排行一定程度才賣出股票,例如跌出排行前20%
- 當股價跌破100ma,則需要賣出
- 多出的資金回到第一步驟,如果指數在200ma之上,則買入動能排名最高但還沒買入的股票,直到現金用完
完整的動能交易策略
投資人可以制定明確交易法則:(以下為範本)
- 動能排行都是最新更新資料
- 風險因子設定0.001
- S&P 500在200ma以下不建立任何新部位
- 每個星期三重新調整投資組合
動能策略表現
- 從1999~2014年的歷史回測,此動能策略獲取12.3%年報酬,優於S&P500的5.2%
- 動能策略的最大損耗(Max Drawback)為24%,低於S&P500的55%
策略分析
- 風險價平的Portfolio接近equal weighted S&P 500指數編成,表現比一般市值加權的S&P500更好。(但是equal weighted Nasdaq 100指數卻差於一般 Nasdaq 100指數; 顯示科技巨頭的上漲強勁 )
- 90天的指數回歸反映中期動能,其回測長期獲利表現與60天、120天、240天都差不多。(個人認為60天指數回歸較能反映成長股季報所產生的短期股價變化)
- 動能排序的方式,比較1)年化指數回歸xR2、2)90天漲幅%、3)純粹指數回歸,三種方式回測,績效並沒有明顯差異。但作者還是推薦1)年化指數回歸xR2,將過於波動的股票刪除,對於持股的過程能更放心
- 風險因子採5bp, 10bp, 50bp回測績效都優於S&P500指數,風險因子越大(股票較少),表現越好,風險因子越小,表現越接近指數,但50bp時會只持有5~6支股票,最大損耗也相對變大,其運氣的成分就越來越大。
- 中小型股票更適合採用動能策略,但報酬的表現也更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