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留遺產給子女,要給他們印鈔機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過得好,所以總是將自己的一切給予孩子,並且視為理所當然。這與傳統的華人思想有關,總是希望下一代繼承家業、光耀門楣。所以家產是越多越好,且要世代傳承。但財富不是萬能的,過多與過於偏頗反而會製造下一代的矛盾。更糟的還會造成兄弟姊妹們的心結。現代父母在金錢觀上的確需要與時俱進,為”分家”提早作準備。並教育子女財富僅僅是實現理想的一個工具,而不是最終目的。金錢是為了需求而積累。要減輕孩子經濟負擔,要先了解孩子長期金融需求,搭配生前有計畫地分配,辭世後用信託繼續執行。別留遺產給他們,要給他們印鈔機。而比錢更好的禮物 – 是傳承良好的金融智慧與受用終生的財務計畫。
遺產製造家庭紛爭 – 需求 vs 平均
家庭財產的分配,有如社會資源分配的縮影。政府的預算要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而賺錢多的要繳較高的稅來補貼收入較低的人。這樣互助運作讓金錢有效率的使用,錢花在該花的地方。父母經營一個家,可以看到自己孩子需求、能力、甚至親密度的不同。子女中可能有人出國留學、但有人沒有,有人與父母同住並照顧父母、但有的自己小家庭搬出去住。有的賺錢比較多,經濟狀況很好,但有的經濟狀況較差。有的單身,有的結婚養小孩。父母還在的時候,大家都還是一家人。資源的分配以需求來考量,並非以平均做為出發點。但父母缺乏辭世後會”分家”的概念,遺產分配就會造成兄弟姊妹的紛爭,因為兄弟姊妹只看到是否平均,甚至尋求法律裁判。”你收入低,是你自己要努力,你生比較多小孩,也是自己要承擔養育後果。你住在這裡,不代表房子就是你的”。”分家”是價值觀撕裂的開始,是必走的過程。父母若缺乏事先的溝通與安排,兄弟姊妹就容易對”公平分配”的自我定義展開爭奪,而忘了父母希望子女間互助的精神。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大財團、首富的家族遺產,常常鬧上媒體版面。一個人可以拿到數十億,但卻在意其他人似乎拿了更多一些。
生前有目的的計畫分配
舉一個親友的例子,一個媽媽在過世後將祖厝留給小兒子(已婚,兩個小孩),另外一個較小的房子給大女兒(已婚,兩個小孩)。而現金資產也分別給小兒子與大女兒較多。這讓小女兒(已婚,無小孩)感到非常不公平。因為任所有人看也都知道不公平,給小女兒的總資產價值大約是小兒子的1/6 (註一)。但從媽媽的角度看,祖厝是小兒子一家目前的居住地,也是女兒們的娘家,是有目的性的存在(老家傳承加上重男輕女的觀念)。而媽媽生前與大女兒一家人同住,因為照顧媽媽也部分犧牲了工作自由,大女兒一家收入較少,所以把小房子給大女兒解決大女兒住的問題。媽媽知道養小孩的花費較多,把比較多現金資產給小兒子與大女兒,目的是要給孫子當教育基金。而小女兒並沒有小孩,目前與先生兩人小康生活。在媽媽的眼中,三個孩子都有地方住,也有分到現金資產,孫子的教育基金也有著落。媽媽把錢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而孩子都能在他的分配下,過著幸福的日子。最後小女兒在辦完喪事後跟姊弟要求平均分配,在互相妥協下決定賣掉祖厝,重新”分家”。
這個例子要陳述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上一代自認完美的想法,常與下一代想的落差很大,在分財產時若沒人退一步妥協,就會兄弟姊妹失和。絕對公平是不存在的,別讓孩子有機會互相辯論。如果對自己的錢該分配到什麼用途有想法,最好生前就依照想法用保險、信託、遺屬等工具作分配計畫,並且明確的告知兒女。不要過世後留下遺產與分家的空白題來考驗子女了。
註一:主要總資產較多是因為祖厝的價值。此案件不考慮法律上特留份的規定,因為房產已經在生前過戶。
再富,也要窮孩子
給子女最適合金額是,讓他想做什麼都可以,但又不能什麼都不做
巴菲特
傳承財富給子女,是父母給孩子愛的表現之一。但千萬別一心只想”給”孩子過好的生活,不小心就養出懶得工作的小孩。金錢是實現理想的工具,讓金錢支持子女的夢想,保護他們在失敗後能夠再爬起來。如果懂得花錢,就理解我們都只是錢的管理者,有的錢花得一文不值,有的錢能造福社會。父母在傳承財富時,同時也在傳承對錢的價值觀。所以要讓傳承的過程具有教育價值,就需要長期耕耘,避免子女一時不勞而獲。
子女的財富要自己去累積,才能學會珍惜。遇到困難了,爸媽再出手當靠山,即可學會互助。對於人生的財務要有遠見,父母應該透過細水長流的資助計畫,作規劃的示範。子女需要有變富有的動機,才能忍住不花錢,而存錢投資做累積。安逸的生活會讓人錯過人生中買房、成家、投資、創業的大好機會。所以當子女畢業後,父母不應該繼續滿足子女的生活起居。趁年輕鼓勵他們冒險與承擔風險。可以給他一筆不怕失敗的”靠山基金”與”獨立”生活的目標,為自己的人生開始學習珍惜、互助、遠見、規劃、累積、風險。
傳承是30年的工作,讓子女慢慢學會從內心開始富有,那他們就會有一台印鈔機,你再也不用替他們擔心了。
一棟房子 vs 每個月3萬
如果讓你在人生某個未知的時間獲得一棟房子,或是穩定的每個月給你3萬元(折現值相同),你會選擇哪個? 從財務行為的角度來看,每月穩定拿3萬比較好! 因為當現金流是定期定額,使用上比較容易規劃,比較高機率可被妥善的用來實現理想。但如果透過遺產,在中晚年某個時間獲得一棟房子(非自住),財富一夜之間增加,此筆財產會被歸類在特殊《心理帳戶》。這些錢容易花在不必要的東西上。所以給錢的方式不同,會影響孩子的花費方式。所以別給孩子遺產,生前給他們定期定量的現金,並要求他們計畫如何解決自己的人生財務需求,可以讓錢得到較好的規劃。
了解子女的需求
從人一生的收支曲線來說,有錢才能讓我們完成學業、獲得醫療保障、買房、育兒甚至創業。如果你精算過,現代人要從零開始賺錢達成上述目標實在是非常困難(參考閱讀:希望22歲就懂-財務遠見)。因為人一生的金錢需求呈現鐘形分布。尤其在結婚、買房、育子的階段,需要花費相當多金錢。這就是子女的財務需求。而既然有些事大概率是要發生的,子女就必須趁早學會理財,並且擬定自己的長期財務計畫。而父母若有經濟能力,應該針對結婚、子女養育、買房這幾個支出高峰再給予協助。
- 結婚 – 彈性最大的花費,光是不要跟別人搶”好日子”,就可以省超多,預算20~60萬;參考結婚要花多少錢? 婚禮花費 大公開
- 子女養育 – 生育前$20000+醫院自然生產$30000+9hrs月嫂21天$48000; 4歲前在宅10hrs保母+生活基本開銷$22000/月起跳; 第二個小孩的照護費稍微減少;參考 養一個孩子要花多少錢?從出生到大學畢業,一次算給你看
- 買房 – 台北市2022Q2平均$72.46萬/坪,購買20坪房子需$1449萬;參考2022年第二季(信義房價指數)
結婚的費用可大可小,台灣人包紅包也算是一種互助的概念,只要計算得宜,可以讓婚禮費用打平。子女養育算是人生中最大的透支期。根據計算,養育2個小孩(相差三歲),需要大概50萬一年(4.17萬/月)的費用。要支付這筆負擔可以透過一個333萬的養育基金,以年獲利15%的被動收入就能夠應付。
買房一定要量力而為,建議需要準備房價的50%資金才買。其中20%用於頭期款,30%成立購屋基金,利用投資獲利來繳交房貸。下面做一個舉例計算:
- 房屋總價1250萬
- 貸款8成:頭期款$250萬,貸款金額$1000萬
- 貸款利息1.7%分30年本息平均攤還:每月還款金額$35480($425,760/年)
- 儲存一筆年獲利15%可以還房貸的買房基金是$284萬(425760/0.15)
- 買房需要資金:頭期款$250萬+投資款$284萬=$534萬
金山銀山不如靠山
靠山基金是一筆永續投資的基金,透過持續的投資理財,固定為你產出可以月領的被動收入。就有如印鈔機一樣。被動收入的目標是要能夠支付你21歲起,月領3萬左右。靠山基金不能預支,是每個月固定領出來的錢。只要運用得宜,就能幫子女度過超支期,完成結婚、育子、買房、創業等目標。靠山基金最主要的目的是讓生活增加選擇性。子女可以繼續深造、或做有興趣但薪水較低的工作。靠山基金也是經濟保障,讓生活保持正軌,不會因為失業、生病、失能、意外而陷入金錢困頓。在年輕時是就業保險、意外險,成家時的安全保障,退休後的退休基金、長照基金。用靠山基金替代遺產,用30年傳承觀念,讓他們能夠從你的經濟援助中學習理財,並且從中得到最多。
靠山基金 – 讓時間幫他累積
要擁有這筆”靠山基金”的起始資金需要的比你想的還要少,最重要的原則是從小開始幫他存,讓時間幫他累積。假設21歲開始就要月領3萬,基金年複利15%(那斯達克年化報酬19%),你需要240萬的本金。如果從孩子出生時就開始幫他存,以通膨1.5%計算21年後需要的本金從$240萬漲到$328萬,每月定期定額存$2913就可以達成目標。
月領金 | 本金 | 通膨後本金 | 通膨後月領 | 每月定期定額 |
---|---|---|---|---|
月領3萬 | 240萬 | 328萬 | $41000 | $2913 |
月領4萬 | 320萬 | 437萬 | $54625 | $3882 |
月領5萬 | 400萬 | 547萬 | $68375 | $4859 |
月領6萬 | 480萬 | 656萬 | $82000 | $5827 |
基金的管理規範:
- 靠山基金的目標是自21歲起每月創造3萬以上的被動收入(目標年複利15%,通膨1.5%)
- 基金本身不是贈與,基金投資產生的利潤才是
- 淨值要維持,每年低於水位要補齊
- 65歲以前,基金應持有股票為主的積極型投資
- 65歲之後,基金投資略轉保守
- 把握危機加碼的機會,每10年大概會有一次好機會
- 與一般帳戶切割
- 投資方式越簡單越好,最好是指數型基金的存股
使用規則:
- 靠山基金的目的在於保障基本的金融需求,不要改變成立目的
- 買房基金與養育基金應該另外成立
- 月領金只能少拿,不能多拿,不能預支
- 如同保險,夠用就好,無需過度累積
- 過多的錢移到其他財富基金
- 不要用來月付龐大的資產購買,例如付房貸、汽車分期等等
有序的傳承 – 印鈔術
起初,靠山基金的理財由父母示範,等到孩子到大學時代,開始由父母給予指令,孩子執行。當孩子出社會後,讓孩子代為管理與執行、父母監督。基金應該存在父母名下,等到你放心可以放手,再把整個基金贈與給子女。這樣有序的轉讓,可以確保基金的永續經營。
若孩子透過示範,可以學習到累積的力量,並願意把部分薪水與靠山基金的月領金額繼續進行投資。每個月定期定額存$50000,經過8年後(29歲),以15%複利計算,資產將達到889萬。之後結婚、生子(333萬養育基金)、買房(534萬買屋準備金)的透支期就都能解決了。用30年讓孩子慢慢變富有,打造出來的印鈔術,就再也不用替他擔心了。
那些你花不完的錢與房子,可以認真地思考如何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推薦可以閱讀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2018年對該基金運作的回覆。10 tough questions we get asked。我們都是錢的管理者,聰明的管理者負責找到最好的花錢方式。願我的子女成為聰明的管理者,那我也會放心的把花不完的錢交給他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