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astic.Trading Body Wrapper

Nebius (NBIS)營收能見度提升,為何股價單日暴漲 49% ?

Nebius (NBIS)營收能見度提升,為何股價單日暴漲 49% ?

Nebius Group (NBIS) 源自俄羅斯科技巨頭 Yandex 的資產拆分,總部設於阿姆斯特丹,定位為 「AI 時代的雲服務供應商」,與 CoreWeave 一同被視為新興「Neocloud」代表企業。Nebius主攻大型 AI 模型的訓練與推論,提供完整的軟硬體堆疊,其核心產品是 AI 雲平台,結合 NVIDIA GPU 與自研軟體架構,能滿足從資料存儲、模型訓練到部署的一站式需求。除了核心雲平台,Nebius 也推出 AI Studio,並經營多元子品牌,包括 Toloka(AI 資料標註)、TripleTen(教育科技)、Avride(自駕技術)。這些業務構築了垂直整合的 AI 生態系,強調高性能、靈活性與企業級安全,並自稱在 AI 工作負載效能上優於傳統超大雲服務商。

2025 年 9 月 8 日,Nebius 宣布與 Microsoft 簽下為期五年的 174 億美元 AI 基礎設施合約,合約總值最高可達 194 億美元。消息公布後,公司股價單日暴漲 49%,不僅刷新歷史高點,也瞬間引爆市場對 AI 基建賽道的熱情與信心。

市場規模與趨勢

生成式 AI 浪潮(如 ChatGPT)推動了雲端 GPU 與基礎設施需求爆炸性成長。Nebius 積極擴張據點與數據中心,以填補市場缺口。根據最新報導,雲端巨頭們也不斷加大資本支出:

  • Google(Alphabet)在 Q2 公布,其資本支出(CapEx)計畫提高,2025 年整體支出從原先約 750 億美元上調至 約 850 億美元,並在伺服器、資料中心與網路設備上投入大量資源以應對雲與 AI 業務成長。
  • Amazon(AWS)在同一季中 CapEx 為 約 314 億美元,其年度支出預估超過 1180 億美元,以維持其在 AI 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與競爭力。
  • Microsoft 最新一季 CapEx 約為 242 億美元,為 Azure 與 AI 雲端需求擴張做準備,針對長期資產與伺服器(包括 GPU/CPU)持續投入。

而為了與這些 Hyperscaler 的投入相抗衡,Nebius 計畫在未來一年內快速擴張算力容量:

  • 到 2025 年底:上線電力規模擴至 220 MW
  • 到 2026 年底:累計超過 1 GW 容量

創辦人 Arkady Volozh 曾表示,AI 基礎設施需求只會越來越強,公司正全力擴充產能,以在這個「黃金十年」中奠定領先地位。這些 Hyperscaler 的 CapEx 數字不僅顯示整體市場的資本流入強度,也為像 Nebius 這樣的新雲服務商提供了一個比較標尺與定位參考。年」奠定領先地位。


客戶結構:大型企業 vs. AI 原生新創

Nebius 的客戶涵蓋 大型企業AI 原生新創 兩大群體,主要採用 IaaS/PaaS 的收費模式。

在企業端,2025 年第二季就新增了 Cloudflare、Prosus、Shopify 等重量級客戶,並與 Microsoft 簽署五年長約,提供專屬 GPU 雲資源。這些合作通常以 專屬算力集群或混合雲解決方案 形式呈現,確保關鍵工作負載穩定運行,顯示 Nebius 產品與服務品質已獲得國際級企業認可。

在新創端,Nebius 是許多 AI startup 的首選,例如 HeyGen、Lightning AI、PhotoRoom 等都依賴其平台。Nebius 提供 彈性按量計價AI Studio 平台,方便新創訓練、調優與部署模型,並透過 Startup Program 提供優惠算力與技術支援,積極打造 AI 生態圈。

Nebius 的客戶黏性相當高,核心原因在於轉移成本與服務價值。對企業而言,將模型從一個平台轉移到另一個平台,不僅涉及重新調校與部署,還可能產生資料延遲與效率下降,代價相當可觀。再加上 Nebius 提供的定制化工具與 24/7 技術支援,讓客戶更傾向於長期合作。此外,Nebius 與 Anyscale、Lightning AI 等主流生態夥伴深度整合,使開發者能無縫使用常見的 AI 框架,進一步增強平台黏著度。

實際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2025 年第二季,Nebius 平台利用率已接近滿載,不僅客戶數量上升,單一客戶的使用深度也不斷加強。許多企業最初僅用 Nebius 進行模型訓練,後續卻逐步將推理與其他專案遷移上來,形成持續擴大的終身價值。

競爭對手分析:新雲 vs. 傳統Hyperscaler

在 AI 雲端基礎設施領域,Nebius 面臨 兩大類競爭對手

  1. 新雲(Neocloud)玩家:CoreWeave、IREN、APLD
  2. 傳統 Hyperscaler: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AWS、Oracle

新雲玩家

  • CoreWeave:目前規模最大,2025 全年營收預期達 ~52.6 億美元,比 Nebius 大 10 倍 (在公布微軟合約前)。優勢在於超大合約(如與 OpenAI、Microsoft),但擴張靠大量舉債,財務槓桿風險高。
  • IREN(Iris Energy):從比特幣挖礦轉型,主打 綠電 + GPU,吸引注重碳足跡的 AI 客戶。仍處於早期,AI 相關年營收(TTM)僅700萬,能否將綠能優勢轉化為訂單是關鍵。
  • APLD(Applied Digital):由加密基建轉型,定位「AI 算力房東」,透過長約出租數據中心(例如與 CoreWeave 合作 150MW)。已簽下 70 億美元、15 年長約,營收能見度高,但規模仍小,P/S 僅約 5 倍。

傳統 Hyperscaler

  • Microsoft Azure:既是 Nebius 的客戶(簽下 174 億美元合約),也是競爭者。Azure 最大優勢在於 整合生態系(Office、Dynamics、Copilot),且與OpenAI簽有獨家合約,對算力最積極擴張,但因 GPU 短缺需外包部分需求。
  • Google Cloud:專注 AI 平台(Vertex AI、TPU),在 AI 開發者社群滲透深,但同樣面臨供應瓶頸。除了自身的Gemini AI需求龐大,同時也是Perplexity AI的算力供應商。
  • AWS:仍是雲端龍頭,推自研 Trainium/Inferentia 晶片,降低對 NVIDIA 依賴。不過在生成式 AI 市場的客戶聲量相對不如 Azure 與 Google。本身投資Perplexity,所以部分運算依賴AWS。
  • Oracle Cloud:透過與 NVIDIA、Cohere 等合作積極搶市,提供高性價比 GPU 雲資源,對中型企業具吸引力。9月份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的未履行訂單(RPO)已經高達4550億美元。其中包含OpenAI的3000億大單。

Nebius vs CoreWeave:技術與定位的不同

CoreWeave:超大規模 GPU 雲專家

CoreWeave 最大的特徵是 規模化算力池。公司已部署超過 25 萬張 NVIDIA GPU,率先大規模上線 GB200/GB300、H100 等最新架構,成為少數能承接 超大型 AI 實驗室與雲端巨頭的供應商。其技術重點:

  • 超大集群能力:能提供萬級 GPU 節點的訓練環境,適合 GPT-5 等百億參數級模型。
  • 垂直強化:透過收購 Weights & Biases,整合模型訓練、監控、管理,朝「AI 超算 + 平台工具」方向發展。
  • 定位:專注於 超大客戶,如 OpenAI、Microsoft,強調「隨時擴充、極致規模」。

Nebius:全棧 AI 雲平台挑戰者

Nebius 的特徵是 全棧整合。它不僅提供 GPU 算力,還搭建完整的 雲端軟體架構與開發工具,目標是成為 AI 原生新創與企業的通用平台。其技術重點:

  • 平台導向:提供 IaaS + PaaS,結合 Slurm、Kubernetes、Nebius AI Studio,讓開發者能一站式完成訓練、調優與推理。
  • 生態整合:與 Lightning AI、Anyscale、SkyPilot 等開發框架深度合作,提升開發者體驗。
  • 全球部署:選擇在歐洲、中東、美國多地分散建設資料中心,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 定位:服務對象更分散,從新創(HeyGen、PhotoRoom)到大型企業(Cloudflare、Shopify)皆涵蓋。

技術差異一覽

  • 算力規模:CoreWeave 側重「GPU 數量與集群規模」,Nebius 強調「多地分布與靈活擴張」。
  • 技術路徑:CoreWeave 是「超算型 GPU 雲」,Nebius 是「全棧型 AI 平台」。
  • 服務對象:CoreWeave 主要服務 頂級實驗室與雲巨頭;Nebius 客群更分散,涵蓋 企業與 AI 新創
  • 生態延伸:CoreWeave 擴張到訓練監控(W&B),Nebius 依靠子品牌(Toloka、TripleTen、Avride)打造 多元 AI 生態

Nebius 2025 Q2 財報解讀

Nebius 在 2025 年第二季交出亮眼成績單,營收、成長與指引均遠超市場預期,並提前展現獲利改善的跡象。

營收爆發

  • Q2 營收 1.051 億美元,年增 +625%,季增 +106%,大幅超越華爾街預期的 8,000–9,000 萬美元
  • 單季收入在一年內翻逾 7 倍,主要受 AI 雲服務需求急增,平台算力利用率幾乎滿載。
  • 全年 ARR 指引 由原本 7.5–10 億美元 上修至 9–11 億美元,隱含全年營收超過 6.3 億美元,高於市場原先 5.5 億共識。

獲利能力改善

  • 毛利率 71%,明顯優於去年同期的 47%,顯示規模經濟效應開始發揮。
  • 核心 AI 基礎設施業務已達成正向調整後 EBITDA,比原計劃更早實現。
  • 集團層面調整後 EBITDA 為 -2,10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虧損縮小 64%
  • GAAP 淨利 因出售 Toloka 股權,一次性錄得 5.025 億美元盈餘;若扣除此項目,調整後淨損為 9,150 萬美元
  • EPS -0.44,略遜於市場預期的 -0.41
  • 營業費用佔比 已大幅下降,從去年同期的 874% → 206%,虧損率快速收斂。
  • GPU設備採用4年折舊,比其他公司更短,短期對獲利能力較為不利。

財務與資本支出

  • Q2 末持有現金 16.8 億美元,財務結構健康。
  • 單季 CAPEX 投入 5.106 億美元,用於資料中心擴建與 GPU 採購,支撐未來大規模擴張。

產能擴張

  • 已連接電力規模 220 MW,預計 2026 年底達到超過 1 GW
  • 進度:2025 年新澤西(NJ Phase I & II)、英國、以色列、芬蘭擴建;2026 年 NJ Phase III 與更多綠地新址上線。

生態與客戶

  • 企業客戶新增:Cloudflare、Prosus、Shopify。
  • 新合作夥伴:Anyscale、Baseten、Lightning AI、Mithril、SkyPilot。
  • 其他業務
    • Avride 與 Uber、Grubhub、Hyundai 合作。
    • TripleTen 教育平台新增 6,000 名學員
    • ClickHouse 最新融資後估值 60 億美元
    • Toloka 獲得 Bezos Expeditions 投資支持。

全年展望

  • 若 ARR 達到中值 10 億美元,隱含 Q4 單季營收 2.5–3 億美元
  • 盈利部分,公司未給明確 EPS 指引,但核心業務 EBITDA 已轉正,市場普遍預期全年虧損將持續收斂。

Q3 展望

  • 管理層表示需求延續強勁,下半年將有更多新產能上線(如新澤西資料中心)。
  • 分析師預估 Q3 營收 1.3–1.6 億美元,EPS 虧損縮小至約 -0.30
  • Q2 環比成長達 106%,Q3 增速可能放緩至 +30–50%,但仍屬高增長。
  • Microsoft 大單要到年底才開始認列,因此 Q3 數字仍主要反映 Nebius 自有業務的持續擴張。

微軟的174億合約影響 – 合理股價區間推估

2025 年 9 月,Nebius 宣布與 Microsoft 簽下為期 5 年的里程碑式 AI 基礎設施合約:基礎 TCV = 174 億美元,若擴容最高至 194 億美元。合約從 新澤西 Vineland 的專用容量起步,具備後續擴充彈性。由於合約金額是2025年全年營收5.68億的30倍,所以對公司價值衝擊相當巨大。公布當日股價單日上漲49%。分析股價的合理價位可從三個面向看:未來年度營收(NTM)、估值區間、獲客能力

1) 未來12個月營收(NTM):兩種認列假設

  • 平均5年分攤:174/5 ≈ 34.8 億/年
  • 保守「百分比認列」法:第一年處於產能起步,此預估會更接近現實
    • 每年認列 TCV 的 10%17.4 億/年
    • 每年認列 TCV 的 15%26.1 億/年

2) 股價變化:用 Forward EV/Sales 推估股價

  • 原本市場預估 NTM 營收:$1.083B
  • Nebius股本:2.387 億股
  • 估值倍數區間:EV/S = 9×、12×、15×
  • 參考CoreWeave 9/11/2025的 EV/S(NTM) 為 8.94 (9/11/2025)

情境 A|首年認列 10% TCV($1.74B)

👉 NTM 營收 = $1.083B + $1.74B = $2.823B

  • EV = NTM的9× = $25.4B → 股價 ≈ $106.5
  • EV = NTM的12× = $33.9B → 股價 ≈ $141.9
  • EV = NTM的15× = $42.3B → 股價 ≈ $177.4

情境 B|首年認列 15% TCV($2.61B)

👉 NTM 營收 = $1.083B + $2.61B = $3.693B

  • EV = NTM的9× = $33.2B → 股價 ≈ $139.1
  • EV = NTM的12× = $44.3B → 股價 ≈ $185.4
  • EV = NTM的15× = $55.4B → 股價 ≈ $231.8

保守估計,在微軟合約之後,Nebius的低標股價目標為$106.5~$139.1。而高標股價目標則是$231.8。

3) 獲客能力(質變)

  • 背書效應:Microsoft 的長約等於「一線買方認證」,大幅提高 Nebius 在大型企業與研究機構的可信度投標勝率
  • 飛輪效應:大客戶上線 → 產能利用率提升 → 單位經濟改善 → 能再投資擴產 → 接更多同級或次一線客戶。
  • 戰略選項:未來與其他雲(AWS、GCP、Oracle)或尖端 AI 研究機構的合作門檻降低;也提升了與供應鏈(GPU/電力/網路)談判力。

雖然微軟合約提升了 Nebius 的成長能見度,但投資人仍需注意潛在風險。首先,合約是否包含最低保量(take-or-pay),以及用量計價的比例,都會直接影響短期營收認列的穩定性。其次,資料中心的建設進度與 GPU 交付時程至關重要,若機電、電力或網路上架延宕,將使合約執行速度不如預期,影響 10–15% TCV 的認列節奏。換言之,Nebius 的營收成長雖有高度可見度,但執行細節與供應鏈能否順利仍是關鍵變數。


資本支出與籌資

Nebius 正處於快速擴張階段,資本開支規模龐大。2025 年第二季,公司單季 CAPEX 已達 5.1 億美元,主要用於資料中心建設、伺服器採購與新據點的基礎設施投資。為支應持續成長,Nebius 在 2025 年 9 月11日宣布進行了大規模融資,包括股票與債務兩個部分。

首先,公司完成了 27.5 億美元的可轉換優先債私募發行,規模較原先計畫的 20 億美元上調。其中包含兩筆債券:

  • 13.75 億美元、票息 1.00%、2030 年到期
  • 13.75 億美元、票息 2.75%、2032 年到期

此外,投資人還享有在發行後 13 天內額外增購各系列 2.0625 億美元的選擇權。若選擇權全數行使,募資總額將上看 30.99 億美元

同時,Nebius 亦進行 10 億美元的 Class A 普通股公開發行,並提供承銷商最高 1.5 億美元的超額配售選擇權。若全部行使,股票發行淨收益可達 11.26 億美元

整體而言,債務與股權兩項籌資將為 Nebius 帶來超過 40 億美元的潛在資金彈藥,計畫用於擴充 AI 算力、收購優質地塊、加速資料中心佈局,以及一般企業用途。這些舉措緊隨其與 Microsoft 簽署的 174 億美元五年合約之後,進一步顯示公司正積極強化資本結構,為未來幾年的大規模營運成長鋪路。

技術面分析:趨勢與交易動能

近期 Nebius(NBIS)股價在微軟大單刺激下暴漲,短線形成跳空缺口並創歷史新高,技術走勢偏多,但也出現過熱訊號。

  • 8月7日,公司公布Q2財報時跳空高開至$64 附近,形成 $55–64 區域的跳空缺口
  • 9月9日,公司宣布微軟合約時跳空高開至$90,形成$76–90 區域的第二個跳空缺口
  • 均線系統呈多頭排列,且呈現發散狀態(20、60、200日均線,且斜率為正)。
  • RSI:一度超過 78(超買),目前回落至 70 附近,仍偏強。
  • MACD:仍在零軸上方,多頭上攻。

投資建議:策略與風險控制

Nebius(NBIS)在微軟大單的加持下,基本面已全面進入快車道。AI 基建領域持續傳來利好消息,Sam Altman 也多次強調,未來 AI 發展的最大瓶頸將是「算力」。在這樣的背景下,Nebius 的營收可見度顯著提高,投資敘事更為扎實,可說是 「基本面強 + 想像力無限」 的代表性股票。

不過,股價單日暴漲近 50%,短期波動極大。若對 AI 基建有長線信仰,可以在 $90 附近小量建倉,同時善用波動率高企的特性,透過賣出 Put 來降低持股成本(本質上仍是看多策略)。這個階段是「買進夢想」的時刻,但等到下個季報公布時,夢想就要接受現實檢驗,屆時需要更嚴格的風險控制。以目前的市場資訊來看,尚無明確證據顯示AI基建投資過度,但投資人對未來的期待值已被推高,一旦 GPU 交付延宕或建廠進度落後,都可能引發股價修正。

Nebius 不僅有高速成長與微軟的背書,營收能見度強,且研發實力雄厚,其投資的 AI 子公司也表現良好。與 CoreWeave 相比,公司債務壓力更低,財務結構更穩健。當總體市場拉回時,Nebius 憑藉確定性高的營收與健康的體質,勢必展現更強的抗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