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astic.Trading Body Wrapper

ETF評估全攻略:新手也能懂的12種ETF指標,Sharpe、Sortino

ETF評估全攻略:新手也能懂的12種ETF指標,Sharpe、Sortino

投資ETF時,很多人只看「報酬率」,卻忽略了背後的風險與效率。事實上,評估ETF應該像做體檢一樣,用科學的指標全面檢視它的體質。從夏普比率、波動率到追蹤誤差,每一個數字都能揭示ETF不同的特性。更重要的是,不同投資目的需要觀察的指標也不一樣——退休族可能關注殖利率與下行風險,成長型投資人則偏重風險調整後的報酬。換句話說,ETF的價值不能單靠回報率判斷,而要依照自身需求,挑選最合適的評估標準。

常見ETF評估指標

常見的風險vs報酬的相關評估指標有Sharpe Ratio(夏普比率),Sortino Ratio(索提諾比率), Volatility(波動率), Calmar Ratio(Calmar比率),Treynor Ratio(特雷諾比率),Value at Risk(VaR,曝險金額)

Sharpe Ratio(夏普比率)

  • 解說:衡量投資人每承擔一單位「總風險(波動率)」後,平均能獲得多少超額報酬(相對於無風險利率,如美國公債)。它把投資績效與風險做「CP值」比對。例如兩檔ETF同樣漲10%,但A的波動率比B小很多,那麼A的Sharpe值會更高,代表投資更有效率。
  • 判讀:越高越好。
  • 參考值:0–0.5 普通;0.5–1 尚可;1–2 優秀;>2 代表非常高效。
  • 適合族群:追求風險調整後效率的投資人,如資產配置者或長期成長型投資人。可用來比較各類型ETF。

Sortino Ratio(索提諾比率)

  • 解說:與Sharpe相似,但它只計算「下行風險」的波動,忽略上漲帶來的波動。換句話說,它專注於「跌的時候有多慘」,上漲的波動則不算是「風險」。假設一檔ETF上漲波動很大,但下跌很少,那麼Sharpe可能顯示效率一般,但Sortino會反映出它「抗跌性」強。Sortino Ratio可以過濾掉投機股,所以是我個人比較偏好的指標。
  • 判讀:越高越好。
  • 參考值:0–0.5 普通;0.5–1 尚可;1–2 優秀;>2 代表非常高效。
  • 適合族群:追求下行風險調整後效率的投資人,如資產配置者或長期成長型投資人。可用來比較各類型ETF。

Volatility(波動率)

  • 解說:用統計學標準差衡量ETF報酬的「起伏程度」。數字高代表價格忽上忽下,數字低代表相對平穩。它本質上描述「投資過程會不會坐雲霄飛車」。
  • 判讀:一般來說越低越穩,但報酬也會比較低。
  • 參考值:股票型ETF常見 12–25%;債券型 3–10%;黃金 15–25%。
  • 適合族群:保守型投資人、需要長期資產配置者。

Calmar Ratio(Calmar比率)

  • 解說:把平均年化報酬除以最大回撤(Max Drawdown),衡量「報酬是否值得承受的最慘跌幅」。例如報酬10%、最大回撤20%,Calmar=0.5。但缺點是可能受到單一負面事件影響,統計範圍區間也很關鍵。
  • 判讀:越高越好。
  • 參考值:~0.3 普通;~0.5 良好;>1 非常優秀。
  • 適合族群:長期持有者、怕一次大跌的投資人。

Treynor Ratio(特雷諾比率)

  • 解說:用「超額報酬(基金報酬 − 無風險利率)」除以「Beta(市場風險)」。Beta是只看「與大盤的關聯」,不計算自身獨特的隨機風險。例如: Beta = 1.5,大盤漲跌10%,這檔股票平均漲跌 15%;Treynor Ratio 代表每承擔一單位市場風險,能獲得多少額外報酬。例如:報酬 12%、無風險利率 2%、Beta=1.5 → Treynor=(12%−2%)/1.5≈6.7%。
  • 判讀:越高越好;若為負數,代表跑輸無風險利率或市場。
  • 參考值:~0.3:普通, ~0.5:良好, 1:非常優秀
  • 適合族群:已分散投資、主要面對市場風險的投資人;想比較不同ETF在同一市場中的效率者。

Value at Risk(VaR,曝險金額)

  • 解說:在一定信心水準下,某段期間內可能出現的最大損失。例如「95%信心水準下,單日最大虧損3%」。更適合使用在整個投資組合(Portfolio)的總鋪險評估上。
  • 判讀:數值越負越大代表潛在風險越高。
  • 參考值:常用95% 或 99% 信心水準,需看持有期(1天/10天)。
  • 適合族群:專業投資人、需要精確風控的人。

評估ETF是否有超額報酬時,常用的指標有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Active Return(主動報酬 / Alpha), Information Ratio(資訊比率, IR), Upside / Downside Capture(上/下行捕捉率)。使用時適合將追蹤同一個指數(例如S&P 500)的ETFs進行比較。

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

  • 解說:被動型ETF的關鍵指標,顯示ETF與追蹤指數的報酬差異波動。理論上ETF應緊密跟隨指數,若Tracking Error太大,代表表現常偏離基準,可能因費用或流動性問題。主動型 ETF 的追蹤誤差通常較高,因為它們本來就會偏離基準(透過選股、產業傾斜、因子風格等)來嘗試創造超額報酬。
  • 判讀:越低越好。
  • 參考值:指數ETF <0.3% 被視為理想;>1% 可能偏離太多。
  • 適合族群:指數型ETF持有者。

Active Return(主動報酬 / Alpha)

  • 解說:ETF相對基準的額外報酬,代表經理人是否有真實選股或配置能力。
  • 判讀:正值(>0)好,負值差。
  • 參考值:+1%~+3% 年化已算難得。
  • 適合族群:積極型投資人、指數型ETF持有者。想找「超越指數」的主動ETF。

Information Ratio(資訊比率, IR)

  • 解說:主動報酬 (Active Return) / 追蹤誤差 (Tracking Error);衡量ETF超額報酬的「穩定性」,即每承擔一單位「追蹤誤差」所獲得的超額收益。如果一檔ETF長期能小幅跑贏基準而且很穩定,IR就高;若只是偶爾大勝、偶爾大輸,IR就低。
  • 判讀:負值差,正值越高越好。例如SPY追蹤S&P500,但IR是負數(-3.87),因為每年有額外的管理費,所以穩定的跑輸S&P500指數。
  • 參考值:0–0.5 普通;0.5–1 良好;>1 優秀。
  • 適合族群:積極型投資人、指數型ETF持有者。想找到「穩定超越指數」的ETF。

Upside / Downside Capture(上/下行捕捉率)

  • 解說:觀察ETF在基準漲跌時的相對表現。上行捕捉 >100% 表示行情好時跑得比大盤快;下行捕捉 <100% 表示行情差時跌得比大盤少。
  • 判讀:100%=與指數表現相同,上行要超越100%越高越好,下行要低於100%越低越好。
  • 參考值:100%是基準。
  • 適合族群:想放大牛市收益或減少熊市虧損的投資人。

Yield(殖利率)

  • 解說:ETF一年配發的現金股利/利息除以價格。反映投資人能拿到多少「現金流」。但殖利率過高,可能來自股價大跌或一次性配息,未必可持續。
  • 判讀:並非越高越好,要看來源是否穩定。
  • 參考值:投資級債ETF常見 3–6%;高收債/REITs 可達 6–10%。
  • 適合族群:退休族、需要固定現金流者。

Performance Percentile(績效分位數)

  • 解說:把ETF放進同類產品裡排序,顯示相對位置。例如前10%=打敗90%同儕。在Morningstar的ETF網站上有。
  • 判讀:越靠前越好。
  • 參考值:前25%算優秀,中位數則屬一般。
  • 適合族群:新手快速篩選ETF名單。

不同投資需求下的指標選擇

1. 主動投資人(追求成長、高風險承受)

投資人設定
以三十五歲的張先生為例,他每月固定投入 3,000 元,規劃 30 年累積一筆退休金。他願意承受短期大幅波動,因為相信透過長期投資可以降低風險。他會積極研究股市,定期優化投資組合,專注尋找具有成長潛力的 ETF。

重點指標

  • Sharpe Ratio(夏普比率):衡量報酬相對於總風險的效率。
  • Sortino Ratio(索提諾比率):專注於下行風險的風險調整後報酬。
  • Upside Capture(上行捕捉率):市場上漲時能否放大收益。
  • Performance Percentile(績效分位數):同類產品中的相對排名。
  • Active Return(主動報酬 / Alpha):是否能持續打敗基準指數。

分析重點
聚焦「報酬與風險的 CP 值最高的 ETF」,也就是在承受風險後,能得到最划算回報的標的。


2. 被動投資人(指數投資、追求成長、高風險承受)

投資人設定
以四十歲的呂小姐為例,她計劃 25 年後累積退休金,但因為沒有時間研究股市,偏好「大盤指數型」或「資產配置型」ETF。她強調簡單、省時,專注於低成本、長期持有,並確保流動性足夠。

重點指標

  • Sharpe Ratio(夏普比率):檢驗是否能在市場風險下獲得合理報酬。
  • Performance Percentile(績效分位數):ETF在同類產品中的長期表現。
  • Tracking Error(追蹤誤差):與基準指數的貼近程度。
  • 費用率:越低越能提升長期淨報酬。
  • 規模與流動性:確保買賣容易、不會因交易成本吃掉收益。

分析重點
強調「貼近指數、低成本」的投資哲學,讓投資長期簡單、有效率。

3. 退休/現金流投資人(追求保本與穩定)

投資人設定
例如六十五歲的林先生,已經退休,希望確保資產能長期支撐生活。他不追求高成長,而是強調本金安全與穩定現金流,偏好能定期配息的債券型或高股息型 ETF。

重點指標

  • Yield(殖利率):確保能帶來穩定現金流。
  • Sortino Ratio(索提諾比率):檢視在下行風險下的報酬效率。
  • Downside Capture(下行捕捉率):市場下跌時能否有效減少跌幅。
  • 最大回撤(Max Drawdown):最壞情況下會虧多少。
  • 波動率(Volatility):資產價格的起伏大小,越低越穩定。

分析重點
聚焦「本金安全 + 穩定收益」,確保資產在退休期間不因一次大跌而重傷,同時提供足夠的現金流應付日常生活。

4. 嚴格風控投資人(低風險承受)

投資人設定
例如三十歲的周小姐,剛開始投資,個性謹慎,承受風險能力極低。她偏好穩健投資策略,並會設定嚴格的倉位與停損規則,以避免大幅虧損。

重點指標

  • VaR(在險價值):在特定信心水準下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
  • 最大回撤(Max Drawdown):過去曾經出現的最嚴重跌幅。
  • 波動率(Volatility):資產價格起伏幅度。
  • 倉位/停損規則(操作配套):透過控管投資部位大小與及時停損,進一步降低風險。

分析重點
著重「風險控管第一」,目標不是追求超額報酬,而是確保任何單一事件都不會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

第三方評估方法:晨星對ETF的評分

在評估 ETF 時,除了自己計算各種指標,其實也可以參考第三方的專業評分。最常見的就是 Morningstar(晨星) 的評級系統,它幾乎是投資新手與專業人士都會用的參考基準。要看到完整報告需要加入付費會員。

晨星有兩套主要的評級方式。第一種是星級評等(Star Rating)。這是根據基金或 ETF 過去至少三年的風險調整後報酬(MRAR),和同類型產品相比後進行排名,再劃分成一到五星。前 10% 的基金拿到五星,表現最差的 10% 則是只有一星。星等本身是歷史數據的回顧,可以幫助投資人快速淘汰落後的基金,找到相對表現穩健的標的。不過,晨星也提醒,星級並不保證未來的表現,它只是投資人做初步篩選的起點。

第二種則是分析師評級(Analyst Rating)。這不是單純依靠數據,而是由晨星的研究團隊進行前瞻性的評估,分為金、銀、銅、中性以及負面五個等級。分析的基礎是所謂的「五大支柱」:管理團隊的專業度、投資流程的嚴謹性、基金公司整體實力、歷史績效,以及費用結構。若一檔 ETF 獲得金牌(Gold),代表在這五個面向都表現突出,是同類產品裡最值得關注的。


總結

在評估 ETF 時,投資人可以從兩個角度著手:一是透過各種量化指標來判斷「報酬與風險的效率」,例如夏普比率、索提諾比率、追蹤誤差或最大回撤;二是善用第三方的專業評分,例如晨星的星級評等與分析師評級。星級反映的是過去的表現,能幫助快速篩選;分析師評級則提供對未來的質化判斷,補足單純數據的不足。結合這兩種方法,投資人既能掌握 ETF 的歷史表現,也能理解其未來潛力,再搭配自身的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度,才能挑出最符合需求的標的。